近日,巴音郭楞地质大队提交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若羌县瓦石峡南Ⅰ区锂矿勘探报告》通过自然资源部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评审:矿区探获氧化锂矿物量32.57万吨,矿床氧化锂平均品位0.93%,矿床氧化锂平均品位0.93%,矿石类型属高品位易选锂矿石,精矿回收率达90.05%。该矿床是我国首次发现的大型伟晶岩型锂云母矿床。该矿从探矿权颁发到首采区完成勘探工作,再到报告评审备案,仅用时一年,创造了全国深切割地区金属固体矿产勘探的“新疆速度”。
骡马背驮攀绝壁,叩醒地下宝藏
瓦石峡南Ⅰ区锂矿勘探项目位于塔里木盆地南缘的阿尔金山脉,矿区位置距离若羌县城120公里。阿尔金山腹地,峡谷如斧劈刀削,山体坡度超60度,勘探队员戏称“山羊见了都腿软”。这里没有公路,没有信号,甚至连无人机都难觅降落点。在初次进入该区开展普查工作时,几乎无路可走。项目组只能用骡马队驮运设备物资,以“小搬家”的方式进入工区腹地寻找线索,在乱石堆中迂回穿行,在峡谷河流中手拉手摸索前行。骡马也走不了的路,就用人背肩扛的方式。遇到垂直陡坎,队员需先徒手攀岩打膨胀螺栓,挂上安全绳,通过绳索攀爬,再把物资一寸寸的吊上悬崖。
在异常点查证时,遇到第四系覆盖层,坡面上覆盖着厚厚的土层,土层松软如沙堆,一脚踩下去,半条腿陷入浮土,队员们每走几步就得倒掉灌满沙土的鞋子。队员曾连续攀爬8小时,日均徒步超20公里。在陡坡上取样时,队员们需悬挂安全绳跪地徒手操作;布设钻孔时,队员们扛着测量仪器攀爬绝壁,只为钻孔的位置更加精准。
一串被风沙磨得发亮的膨胀螺栓,记录着一支地质队伍“向险而行”的足迹。营地帐篷里,一双双沾满泥土、鞋底几乎磨穿的登山鞋诉说着“为国寻矿”的赤子之心。
创新技术组合攻克勘查瓶颈
针对阿尔金地区深切割地形、覆盖层厚、找矿难度大等挑战,大队在摸索中逐渐尝试应用多项前沿技术:在该项目工区运用“高分辨率遥感+无人机低空测量+地球化学异常查证+钻探验证”相结合的天空地深一体化勘查评价体系,实现“快速定位、精准验证”。这一技术路线为同类型矿床勘查提供了可复制推广的“新疆经验”。
高效运输与钻探:针对勘探工区复杂的地形条件,采用无人机运输小件、架设山地索道运载钻具物资、便携式钻机“一基多孔”等模式,实现了在复杂险要地形快速勘探,仅用6个月即完成了传统方法需3至5年才能完成的7万米钻探任务。
深穿透勘查突破:在第四系覆盖厚度超100米区域创新实施小角度快速穿透技术,精准锁定隐伏矿体,发现K3、K4主矿体西部覆盖区矿体延伸稳定。其中,K3矿体延伸至1210米,K4矿体达到了1845米,孔内最大见矿视厚度200余米,全岩矿化特征显著,资源潜力大幅提升。
攻坚“勘探禁区” 终结“小矿认识”
阿尔金山区地势险峻,峡谷纵横,局部地区第四系覆盖层厚达百米,加之交通闭塞,数年来锂矿勘查仅发现零星小到中型伟晶岩型锂矿床,资源规模与开发效益有限。
“过去发现的矿体就像散落的珠子”,因储量不足,致使已建成投产的锂矿企业锂矿石原料不足,难以形成更大规模的产业链。瓦石峡南Ⅰ区锂矿勘探成果不仅填补了区域大型锂资源开发的空白,更验证了深切割复杂地形区的资源潜力,为阿尔金成矿带勘查找矿提供了全新坐标。该发现一举打破阿尔金地区“只见星星、不见月亮”的找矿困局,终结了当地锂矿“小而散、开发难、储量少”的认识,为新疆锂基产业的升级注入了一剂“强心剂。
经济转化提速打造增长新引擎
阿尔金锂矿资源的重大发现,为若羌县新能源产业的锂基产业的兴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前,已有国内多家大企业集团落地若羌县,建厂对锂矿资源进行勘查开发利用。新发现的瓦石峡南矿区Ⅰ区锂矿资源储量丰富,它的开发利用将直接带动当地矿业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从根本解决若羌县锂基产业原材料供应不足的困局。按照目前碳酸锂6万元/吨的市场价,其经济价值可达470亿元。这一重大找矿成果将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源保障,同时也为新疆十大产业集群——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集群的建设注入了新动能。目前,新疆自治区已启动资源开发规划,支持企业通过绿色矿山建设、高效选冶技术应用,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并为地方财政贡献稳定的税收收入,提供就业岗位,助力新疆经济高质量发展。
通过近几年持续不断地勘查,大队在阿尔金地区完成了对吐格曼、瓦石峡南、阿亚克、塔什达坂、库木萨依、稀长沟等伟晶岩型锂铍矿床的勘查评价,探获新增氧化锂超过90万吨,潜在经济价值1500亿元,锂矿远景储量有望超过300万吨。这些锂矿的发现有力推动了若羌县锂基新能源产业的升级,使其成为中国“西部锂都”的第二极,为新疆锂基产业集群的建设注入了强劲动力。
来源:新疆维吾尔地质局